关于市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代表 第61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靳黎磊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议”已收悉。经学习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建立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方面的具体建议,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的信用建设平台融资工作,先后建成了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市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成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简称小微融协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贵、慢”问题。自2024年11月至目前,通过全市小微融协机制工作,累计走访经营主体94.31万户,申报企业15.91万户;推荐企业13.63万户,授信企业9.57万户。全市银行机构向推荐清单内的经营主体新增授信458.21亿元,新增贷款433.97亿元,推荐授信率、授信放款率达77.21%、96.22%;累计投放信用贷款220.04亿元,占比50.7%,较机制运行前提升27.12%;小微融资协调机制累放贷款平均利率3.93%,较机制运行前下降0.7个百分点。
一、建立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2017年我市建设了南阳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水务、燃气、热力、公积金等公共信用信息常态化归集更新,累计归集信息量11亿余条,涉及经营主体106万个,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构建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实现“信用画像”精准刻画。
2022年底建成“南阳市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简称“信易贷”平台),并于2023年1月正式投入运行。通过数据直连与智能风控系统,打通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数据壁垒,为金融机构提供贷前准入、反欺诈识别、贷后预警等全流程风险管控支持。平台根据企业信用评分与融资需求,自动推荐适配金融产品,实现“秒批秒贷”线上服务。建立了白名单服务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如无严重失信行为、信用评价等级“良”及以上),提供优先授信、利率优惠等绿色通道。
二、建立银企对接机制
一是发挥“信易贷”平台作用。积极动员组织市场主体和金融机构入驻市“信易贷”平台,截至2024年底,市“信易贷”平台累计注册市场经营主体超29万家,入驻金融机构31家,发布融资需求项目4368个。深入应用大数据技术,构建风险准入、反欺诈、预授信、贷后预警等模型,设立规模1亿元的风险缓释基金池,保障银行敢贷、愿贷、能贷。二是推出个性化定制金融产品。辖区内银行业机构积极开展产品创新。如工商银行各县区支行均可立足当地实际推出“区域E贷”产品,目前已在南召、西峡、新野等地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推出兰花贷、药材贷、货架贷等产品;中原银行南阳分行推出“千企万户贷”,可对接专班审核数据,授权审批信贷业务;中国银行南阳分行对小微融协机制推荐清单内企业实施“一户一策”,可根据实际情况打破标准化信贷产品审批条件。三是畅通渠道促对接。辖区内银行机构结合“万人助万企”“包保企业服务”“行长进万企活动”,充分借鉴行长包联、常态走访、标准对接和“满意式”销号四项服务机制,扎实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及“千企万户大走访回头看”活动。集约政府行政力量,实施“乡镇人员”结合“银行人员”双轨对接走访到户的措施,有效解决银行走访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在走访对接中,分类收集新农主体12万余条、涉农企业清单5500余条、镇域等农村信用信息数据,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四是开展常态化辅导帮扶。利用智能AI绘制走访调研、系统操作、名单审核3张流程图,细化操作步骤及要点,为各县(市、区)迅速铺开、高效推进各项工作提供指导;制作企业融资需求小程序,“码”上赋能,为走访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实现“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线上化、高效化;市金融监管局采取分片包干方式,对无金融监管派出机构的区域进行定点帮扶。督促辖区内银行业机构完善“千企万户大走访,精准服务促发展”政策明白卡、产品明白卡,加大工作机制及惠企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知晓度。
三、加强动态更新与监督机制
一是保持数据及时更新。按照《国家信用信息目录》和《河南省信用信息目录》标准,各县(市、区)和市直部门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实时自主上传信用信息数据,平台进行数据校验后并共享至市“信易贷”平台,数据实行动态更新,保持数据的新鲜度。平台根据最新数据按照评价模型实时调整经营主体的信用评价等级,为金融机构放款提供最新依据。二是加强数据交叉验证。市发改委组织平台加强与征信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利用第三方信用信息,结合“纳税清单”“水电气缴费清单”“银行拓展客户清单”进行交叉验证,有效筛选活跃企业信息,提升精准度,确保数据准备性。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小微融协工作机制作用,以金融综合门户建设为抓手,实现市“信易贷”从单一融资撮合向全生态服务升级,持续释放信用数据价值,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助力南阳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