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对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第91号建议案的答复

焦鑫代表

感谢您对我市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重视。我委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安排部署、深入研究,明确工作专班,现就您提出的建议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动情况说明如下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时期,南阳市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1408348848人,主要涉及内乡、淅川、唐河、西峡、镇平、南召、桐柏、方城等8个县,已累计完成总投资28.32亿元,建设完成255个集中安置点(合计201个社区),住房13977套、建设面积120.54万平方米,其中集中安置1221841500人,分散安置18657348人,截止201811月底全部实现搬迁入住,已基本完成“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今年以来,南阳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破解脱贫攻坚难题的重大举措,牢固树立“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坚持精准方略,坚持有解思维,以搬迁群众后续扶持脱贫为重点,努力在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拆旧复垦复绿、社区规范管理、后续产业发展、稳定就业增收上下功夫,集中力量解决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形式,与其他市直单位共同指导大中型安置点所在地及时筛查就业和社区融入等方面的风险隐患,督导安置点纳入地落实搬迁后续扶持各项政策,聚焦在产业、社区管理、配套设施等工作。在800人以上11个安置点,指导各县组建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对197安置点实行挂靠管理或者专门成立村民小组、居委会等,设立了服务专干,实现了集中、分散的全方位管理,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确保搬迁群众“稳定住、能致富、环境有、生活好”。

一、关于驻村帮扶人员到户频率不高的情况

我委联合市乡村振兴局牵头有关市直单位,积极落实省发改委及省乡村振兴局关于《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专项行动方案》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分解责任、制定方案,我市市委组织部及市乡村振兴局行业科在选派优秀党员、优秀青年干部驻村帮扶上持续狠下功夫,从聚焦选优派强、优培优训、从严管理、关爱激励等方面综合发力,联动施策,让驻村干部驻村守初心更“驻心”、实干固成果促振兴,我市在全省中央单位在豫定点帮扶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副省长李酌表扬肯定。

针对代表提到的问题,我委和市乡村振兴局责令南召县对全县派驻有工作队的村(易地搬迁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暂未发现此类问题。易地扶贫搬迁遵循就近及自愿原则,该县的易地搬迁点多位于乡镇集镇上,地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不存在帮扶人员因偏远极少入村现象。根据不定期督查抽查情况来看,重点村的驻村工作队员均能按照上级五天四夜的要求进村开展帮扶工作,入户暗访调研过程中也能看到帮扶人走访慰问的痕迹,群众满意度较高,帮扶队伍生活痕迹明显。针对个别帮扶不合格现象,第一时间下发通报并视情况约谈相关责任人,有特殊情形的及时与派出单位反馈,并及时进行驻村帮扶人更换。

对于代表提出的“对扶贫单位进行调整,每个搬迁点有一个或两个帮扶单位进行集中帮扶”的整改方向,下一步,我委将进行研究,联系乡村振兴部门会同组织等部门从完善制度体系、压实帮扶责任的方面发力。一是健全工作机制。要求帮扶干部严格落实分包负责制,市级层面紧盯重点工作任务,定期调度,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市级层面及时准确明确帮扶人的职责:定点帮扶单位人员一般安排在定点帮扶村开展帮扶工作。原帮扶人员调走的,及时落实新帮扶人员,确保帮扶不断档。帮扶责任人开展帮扶时必须做到入户见面,确因农户长期外出无法见面的,必须保持电话联系,清楚详细掌握搬迁户户情,因户制定帮扶措施,排查问题及时上报村委,协助整改到位。二是开展专项行动。市、县、乡、社区四级联动,认真开展干部执行情况调研、“回头看”、问卷调查等专项行动,重点围绕走访频率、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建立台账,逐人逐事整改落实,定期督导查看,务求工作实效。市级层面也会针对驻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履职尽责不到位问题开展常态化督导暗访,压紧压实各级帮扶责任。三是强化绩效考核。制定考核体系,围绕工作实效、群众反馈、村(社区)评价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以此作为帮扶干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提高其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关于搬迁群众存在就业困难的情况

我市在帮扶搬迁群众就业方面,坚持以后续产业为支撑,深入开展51”产业扶贫专项行动,通过夯实发展基础,扶持后续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形成了多项目叠加增收的收入机制。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带动977137098名搬迁群众脱贫,占“十三五”时期搬迁贫困群众总人数的75.9%。以南召县为例,最大的安置点为县城金城社区,根据各乡镇统计数据汇总,金城社区搬迁群众中共有劳动力人口756人,其中552人有专职工作或固定场所务工,其余人员均在县城打零工;东庄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有劳动力52人,除部分群众仍在村内务农外,其余劳动力均有务工。

在就业扶持方面,金城社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附近有扶贫车间车间2座,其中1座位于金城社区院内,另外1座位于城郊乡贾沟村,距离金城社区约2.1公里,骑车用时仅需10分钟。金城社区扶贫车间主要生产馒头、包子、卡通造型馒头等,贾沟村扶贫车间主要生产艾草制品,因馒头属生活必需品,艾草制品在疫情期间用途较广,所以两座车间除在疫情特别严重时期停产外,其他时间受影响不大。东庄村内有扶贫车间1座,紧邻东庄村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为制衣车间。据统计,以上3座车间共吸纳附近贫困群众82人务工。另外金城社区地处县城,东庄村也距离县城较近,大部分群众因县城务工岗位多、需求大,均选择在县城就近务工就业。除此之外,南召县人社局、城郊乡劳保所多次在城郊乡政府、金城社区、东庄村等地宣讲并组织集中劳务输出、技能培训,还在金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东庄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就业咨询服务台,发放企业招工传单等,拓宽搬迁群众务工就业渠道。

当然,也存在部分搬迁困难群体家中无劳动力、无法就业的现象。根据我市当前现状,脱贫群众及监测对象中大病户、重病户、残疾人户、多学生户仍占有较大比重,确实存在就业受局限等困难。以南召县为例,各乡镇政府通过分类施策来缓解因为就业困难带来的家庭收入的下降,比如对劳动能力弱的安排从事各类公益岗和支持家庭养殖、种植等,对学生多的申请获得教育补助,对有慢性病的办理慢病卡报销医药费用,对有正常劳动力的进行技能培训并帮助建立稳定的就业渠道,对老年人多的会定期组织驻村队员和帮扶人进行走访慰问,对于精神病人已经安排送医免费治疗和家人看管等。

对于代表提出的“广泛宣传,动员企业、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加大对搬迁群众的帮扶力度”的整改方向,下一步,我委将协同乡村振兴局做好牵头工作,会同人社等部门从拓宽就业渠道、促进稳定增收的方面发力,充分利用安置点“四靠”优势,扎实开展就业培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公共资源转移就业,公益岗位开发,确保劳动能力相对欠缺的搬迁群众全部实现稳定就业,无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行兜底保障。一是多形式开展就业培训。按照“围绕就业抓培训、抓好培训促就业 ”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劳务培训工作,以老年人、学生、慢性病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劳动能力较差的搬迁群众为重点,结合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和技能需求,定期开展职业能力培训,力争培训一人,就业一人。二是大力开发公益岗位。开发保洁、保绿、保安、护林、护河、护路、学校门卫、炊事员等“八大员”岗位,确保劳动力欠缺的搬迁群众依托公益岗位稳定就业。三是专门设立务工岗位。依托县城和乡镇工业园区安排务工就业,根据工业园区企业就业容纳情况,专门为脱贫群众设置技术含量一般的岗位,安排有意向就业的搬迁群众进厂务工就业。四是依托扶贫车间就业。采取“县投资、乡建设、村所有、户收益”和“企业建、县奖补、乡监管、村占股、户分红”两种模式,有效带动稳定就业。

三、关于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我市坚持每个规模以上安置点按照5个有”的建设标准,建设有社区服务中心、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卫生室、综合性文化场所,内乡、南召、淅川等县结合实际,又在“5个有”全覆盖的基础上增加了公共浴房、小菜园生产生活设施,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每一个集中安置点在确保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配备齐全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完善供气、供暖、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处理等设施,有力的解决了户口迁移、社保转续、就医就学、文化娱乐、生产生活等民生问题,大力提升了社区服务保障水平。

我市坚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连续2安排1481.375万元市级衔接资金支持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续产业扶持为不断壮大安置点周边产业规模,指导鼓励有搬迁任务的8个县要结合安置点乡镇特色资源优势,积极谋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以南召为例,2023年共实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4个,资金规模420万元,分别为2023年乔端镇白河社区易地搬迁点香菇产业发展项目、2023年南召县石门乡如意社区搬迁点喜和科技车间扩建项目、2023年南召县小店乡马庄社区香菇配套产业项目、2023年南召县太山庙乡新街社区易地搬迁点制衣车间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已全部建成,可吸纳安置点及周边群众100余人就近就业,增加收入。2024年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2个,资金规模200万元,分别为城郊乡金城社区扶贫就业车间建设项目、白土岗镇南岗村编织袋厂车间建设项目,项目建成预计吸纳安置点搬迁群众60余人就近就业,增加收入,通过项目的实施拓宽了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

对于代表提出的“政府应该给易地搬迁点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维护公共设施,加强公共服务”的整改方向,下一步,我与乡村振兴局牵头,会同财政、民政等相关部门从加强规范管理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探索管护机制的方面发力坚持把美好生活“五个新”作为社区管理导向,一是持续加大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资金倾斜力度及时补齐短板,加强项目管理,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督促指导各安置点严格落实项目资产后续管护机制,进一步查漏补缺,确保所有扶贫项目资产全部确权、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并持续发挥效益;衔接资金投入形成的项目资产,参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要求,纳入现有资产管理制度框架下管理。三是指导各县市区落实建管并重、建用并重的后续管护机制,确保持续发挥效益。落实好扶贫资产管理、资产管护及收益分配、资产确权等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安置点专设扶贫资产营运中心,实现扶贫资产(帮扶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四是县级加大管护资金支持力度。建议县财政每年列支一定的管护资金,用于扶贫资产帮扶资产管护。建立专人管护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参与管护。建立村级资产长效管护机制,鼓励按照收益分配方案、将经营性资产乡村收益的一部分用于扶贫资产管护。

您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会会同市委组织部、乡村振兴局等单位,认真将您的意见建议纳入到下一步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乡村振兴工作中。从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考评体系、加大资金倾斜力度、放宽资金使用范围等方面支持搬迁村各方面发展,合理配置帮扶资源,解决客观存在的帮扶干部下沉不到位群众就业难、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

非常感谢您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们的建议符合我市实际情况,我们也会积极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高质量发展,积极向上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并请今后继续关注我们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