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适老模式 无障碍阅读

对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第5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马俊斌、段军、孙永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南阳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入“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议》收悉,经过与市工信局等部门认真研究会商,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2021年,我市精心筛选确定包含汽车及零部件在内的21个重点产业链,实施产业链链长、产业联盟会长、行业协会秘书长“三长制”,“一链一策”“一群一策”,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育链。去年底,对照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培育的“7+28”重点产业链群,我市将原有的21条重点产业链优化整合为“7+17”重点产业链群,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群整合了原汽车零部件产业和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市长王智慧任链长、市人大常委会一级巡视员全新明任副链长,市发展改革委任秘书长单位。

2024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对全市各县市区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对重点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目前已初步理清了全市新能源汽车企业基本情况,起草了《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议稿)》。至目前,南阳市共有汽车工业企业130家,2023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79亿元。其中,零部件生产企业119家,专用车生产企业11家,主要分布在西峡县(43家)、淅川县(18家)、邓州市(28家)和高新区(8家)等县市区。重点企业有飞龙公司、淅减公司、众德公司、劲派集团、星光机械、西奈克消防车辆等。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汽车水泵、减振器、涡轮增压器壳体、进排气歧管等,在国内均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销往上汽通用、一汽大众、二汽、东风汽车、长安福特、奇瑞、宇通重工等40多家整车企业,并出口美国、英国、巴西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进入美国通用、福特、德国戴姆勒-奔驰、意大利菲亚特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全球采购体系。

您所提的建议非常宝贵和及时,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虽然具备一定产业优势和基础,但与武汉、襄阳、十堰、随州汽车产业相比,存在着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产业集聚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亟需解决的问题。南阳市地处武襄十随汽车产业走廊和郑开汽车产业带之间,强化区域间协同发展,尤其是强化南阳与襄阳协同发展对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进一步开拓潜在市场,提升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南阳一直高度重视与襄阳的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南襄一体化进程。2022年7月,南阳市党政考察团奔赴襄阳考察学习并召开合作发展交流座谈会,签订了《加强两市交通基础建设一体化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携手共建南襄盆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2023年,南阳市编制了南襄一体化方案,方案中提出联动发展先进制造业在汽车及零配件产业方面,依托襄阳国家级汽车生产基地优势,立足南阳汽车零配件规模大、品种多实际,搭建南襄汽车产业合作桥梁,利用襄阳整车生产优势,推动南阳各类专用车辆与之嫁接合作,实现互补发展;利用南阳钢铁及铸造产业优势,在汽车生产基础原材料方面拓展供给渠道;协调襄阳车企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南阳汽车零配件;南阳汽车零配件企业根据襄阳车企需求,进一步提高配套能力,联动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着眼产品前沿化高端化,加强与襄阳高新区协作,积极参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及车联网系统集成等技术上的研究与开发2023年8月襄阳市党政代表团一行,到南阳市考察学习,签订有关框架合作协议,召开南襄协同发展座谈会,进一步加速南襄一体化进程。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会同市工信局等部门,深化落实省、市关于南阳与湖北尤其是襄阳一体化建设有关政策和协议,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并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建议稿)》,引导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积极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载体。支持企业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与新能源汽车的适配度。支持龙头企业在产业集群建设中发挥领军作用,通过技术输出、资源共享、供应商管理等方式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逐步形成系统化开发、模块化制造、集成化供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集群。鼓励企业加强与武襄十随汽车产业带的沟通对接,不断寻找合作机会,巩固壮大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和供应链,提升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配套能力,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关注和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得到您更多的指导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