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发布时间:2019-06-06 信息来源:南阳市人民政府 阅读次数:

日前我市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为全面建成南阳市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坚实支撑。

《实施意见》的主体框架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我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提出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第二部分提出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第三部分是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第四部分提出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第五部分明确我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工作,包括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打好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第六部分提出加快推进生态体系建设。第七部分提出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

《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落实党政主体责任,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建立各级领导分管负责的污染防治攻坚推进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

强化考核问责。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制定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实施细则。考核结果作为各县(市、区)、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

让群众在良好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环境空气质量持续好转。全市PM2.5年均浓度达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

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主要河流(国家及省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力争达到100%,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取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力争达到100%。

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全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比2015年减少19.07%、19.23%、17.91%、14.98%以上。

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52%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2933万立方米以上,湿地保有量不少于190.9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83平方公里。

全面推动绿色发展

《实施意见》要求,坚持节约优先,把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治本之策,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光电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及医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清洁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高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等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变革。优化空间产业布局。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节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餐馆等活动,鼓励生态环保公益行动和志愿服务。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突出重点、源头防治、整体推进,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举措,着力打好标志性重大战役,确保完成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

(一)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打好结构调整优化攻坚战。加快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和企业。扎实稳妥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集中供暖普及率达到75%以上,基本完成取暖散煤替代。加快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到2020年基本实现公共服务领域清洁能源车全覆盖。

打好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持续实施“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扎实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综合整治,切实减少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管控体系,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对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差别化错峰生产。

打好柴油货车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乙醇汽油和车用柴油。彻底清除黑加油站点。建设“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完善机动车遥感监测网络。

打好城乡全面清洁攻坚战。开展城乡全面清洁行动,落实城市施工工地和道路等扬尘管控,施工工地继续实行“六个百分之百”、开复工验收、“三员”管理、扬尘防治预算管理等制度。强化露天矿山采(选)矿综合治理,有效防控矿山扬尘污染。加强渣土车管理。深入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露天烧烤和露天焚烧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和垃圾行为。严格烟花爆竹禁限放管控。

(二)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

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2019年底前,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建成区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加强城市初期雨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有效减少城市面源污染。

打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攻坚战。强化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末梢水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

打好全域清洁河流攻坚战。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完善江河湖库水量联合调度管理。推进四大流域河流支流生态湿地建设,进一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强化流域综合整治,2020年国控出境水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质目标。

(三)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

打好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耕地土壤环境分类管理,对优先保护耕地加大保护力度;对安全利用类耕地提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对严格管控类耕地禁止种植食用农产品,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

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开展重点地区涉重金属行业排查和整治,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破坏环境的行为。持续开展危险尾矿库和“头顶库”专项整治。防范化解土壤污染环境风险。

(四)打好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连片村庄统一综合整治,实现全市行政村整治全覆盖。

开展农村垃圾整治行动。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统一收集处理。

开展农村污水整治行动。深入实施清污清淤行动,加快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厕所与农村畜禽养殖治污设施建设。

开展提升村容村貌行动。到2020年基本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加快推进生态体系建设

坚持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治理并重,划定一条生态红线,实施一批修复工程,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实施山区生态林建设工程,构建伏牛山、桐柏山等山地生态屏障,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渠水系生态廊道,持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加快实施“百千万”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

提升人居环境生态功能。以“满城绿色半城水”生态宜居南阳的新城区发展规划为引导,完善城市生态水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城市增绿工程。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开展风险监测及风险评估。推动各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有效防控辐射事故发生。

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着力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创新举措,聚焦生态环境短板薄弱环节,加大政策投入,强化激励约束,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能力。

构建稳定增加环保多元化投入机制。资金投入向污染防治攻坚倾斜。

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完善地方环境立法,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严格企业环境准入、停产治理、淘汰和退出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加快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按行业、地区、时限核发排污许可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全面落实企业治污责任。落实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县(市、区)级环境监测机构;建立市级环境保护专家支持决策机制。

推动生态环境社会共治。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体系,推进生态环境教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培育普及生态文化。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规范健康发展。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反馈机制,鼓励人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信息来源:南阳日报